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

這是最好亦最壞的時代-舞劇《竹林七賢》和抗爭意識




「這是最好的時代,這是最壞的時代。」與其說是那時代的狄更斯之名句,毋寧是這時代的濫觴,有著了更多的意義創造,一方面比以往更深入人性,另一方面顯示了當代人物的不才。這一句是香港舞蹈團《竹林七賢》的主題,編者以此為切入點去理解魏晉人士的不羈;給我感受是,主題和思想性有高度的配合,象徵很好,亦不可避免的過急去表達思想,由耽美誤入了頹廢。


概念/編舞/導演 :殷梅
導演/戲劇指導:Jay Scheib
作曲:龔志成
視覺及服裝設計:洪磊
佈景設計:曾文通
燈光設計:張國永

316 – 17 () 晚上7:45
318 () 下午3:00

葵青劇院演藝廳


朋友艾力克認為此劇走得很前,我不是這麼想;本劇主旨很鮮明,思路不難理解,也試圖用了世說新語的故事去描述風情:嵇康鍛竈、阮藉號哭、劉伶醉酒(用罐裝啤酒,拉蓋的聲音很清脆)。因為有了編目,流程也易於理解。兵荒馬亂的血浴之後,人民離散追尋新生,沉澱於潮流之中,於是有了看死衛玠、百花弔屍的悲劇。人們開始崇尚權威、陽奉陰違地拒絕對話,喪失心靈的交流,只能一個人一個人的獨自戰鬥。阮藉等人有見及此,便追求精神上的自由,放任形軀去行動,人物的心理是賞玩的、無目標的、不正經的,在不同行為上都刻意延長了審美過程。

以「」成對的演繹,可能是因為考慮到編排、體力。是否沿著現代主義的老路,透過二元矛盾去加強表現力?我沒有足夠知識去下判斷。背樂很到位,不時引起了觀眾跳脫的反應,偶而的聲響效果亦突出,相反燈光我的感覺是不夠明顯,而服裝配色等也和我想像的華麗有點差距,應該是對時代的幻想不同所致。

嵇康就義的場景裡,紅與黑兩種人物配色所表達的肉體與靈魂的交纏,還有背後兩人所指涉的理想和情欲的沖突,四者並存並刑,應該是全劇裡運用沖突最好的一幕。除了次幕,大部份的編舞都兼具靜態美和力量,十分賞心悅目。有一點遺憾是,行動都為了表現、服務某思想和某主旨,自然會有一種毛病,就是人物都沒有生活的感覺。於是,我便覺得劇中有所指向的耽美,漸漸偏向了無想頹廢的嫌疑。這一點,殷梅導演亦明言此劇不是人物傳奇,她想表達的,是超越個別人物的一種感受。


殷梅忍不住要問:「那魏晉洛陽東城下的一萬名圍觀的大夫、愚民,三千名太學士們又怎能擁有嵇康?一千七百年後的今天,人們仍不可能擁有嵇康,或嵇康仍在?嵇康的生命是莊子的中國藝術精神。廣陵散至今撥弄著人鬼心弦,縈繞在宇宙的時間和空間中。」


我亦一再想到現時香港,以至世界人民的處境。「這是最好的時代,這是最壞的時代。」雖然不斷地發言,表達自己是自由人民、知識份子,大談各種道理,分享各種理想,但都缺乏了一種靈魂上的提升。當討論主義以至權利都被產業化,抗爭成為了潮流,我所看到的社會充斥了一種沉淪于潮流、頹唐不振的氣氛,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。相形之下,我的賞玩心理和放任,不過是一種名士風尚了。

什麼時候,建安風骨腐蝕成今日的虛偽社會?幸好現實還有認清抗爭道路的同志,有如烈陽放亮在我心靈。《竹林七賢》很值得賞看,可惜在香港這個文化不毛之地,只能開三場,是太可惜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